“是藥三分毒”,藥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生病時,你知道如何正確服藥嗎?你在用藥中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很多人用藥存在著許多不良習慣,有些不良習慣是增加藥品不良反應和藥害事件的極大隱患,如分不清處方藥與OTC、用藥不對癥、重復用藥、過分迷信抗生素等,不容忽視。不知以下幾大盲區,你涉足了嗎?
盲區1:自行選藥
有些人喜歡盲從廣告來選藥,或者以為新藥、貴藥、進口藥就是好藥,還有些人患上感冒、頭痛、發燒等小毛病時,往往喜歡憑經驗自我診治,其實,藥要對癥才能治病,否則,一旦用錯了藥,人參也會變成毒藥。因此,專家提醒,選藥時要慎之又慎,最好根據醫生的建議用藥,如果選擇非處方藥,也應該咨詢藥店的藥師。
盲區2:用果汁、牛奶、茶水送服藥物
很多藥物都帶有苦味,為了讓生病的寶寶能順利服藥,不少家長用果汁、牛奶、可樂等小朋友喜歡的飲料來喂藥。專家稱,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做法,因為果汁中含有的酸性物質,能使糖衣提前融化或使藥物提前溶解,不利于胃腸道的吸收;而牛奶中的鈣磷鐵等可與藥物成分發生作用或結合而影響吸收。
另外,有些老年人喜歡喝茶,連吃藥也是用茶水送服,這也是不正確的,因為茶水中所含的咖啡因、茶堿等可在藥物周圍形成薄膜包裹,降低藥物的吸收。送服藥物最安全的是溫開水。
盲區3:癥狀緩解就自行停藥
許多藥物需要吃足一定療程,但有的患者往往吃了一段時間后,自己感覺癥狀緩解了便擅自停藥,或因為忘記服藥而導致不規律用藥,這都是不對的。如治療肺結核,必須按照一定的療程服夠時間,如果擅自停藥或不規律用藥,則會使體內的結核桿菌對多種抗結核藥發生耐藥性,大大增加了治療難度。
盲區4:擅自加藥
還有一些人為了增加療效,就自作主張增加每次的服藥劑量、服藥次數,或多種藥物同時服用,以為這樣就能縮短療程,其實不然,藥物既有治療作用,也有不良反應,每種藥物都有半衰期的,如果過量服用藥物,非但不能縮短療程,反而會使得多余的藥物蓄積在體內,產生一定的毒性作用。因此,用藥前應認真閱讀藥品使用說明書,嚴格按照規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藥物。
盲區5:濫用抗生素
有時候,我們會把抗生素當作一種“萬能藥”,一有感冒、咳嗽就用抗生素,一有發燒也會馬上服用抗生素。但張琳明確指出,如果沒有細菌、支原體或衣原體感染的話,抗生素的使用是沒有必要的,而我們日常常見的呼吸道感染多半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不要濫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過多,不僅會傷腸胃,影響食欲,同時也會殺死腸道內益生菌,對消化功能有一定的影響。
盲區6:隨意使用偏方
有些患者病急亂投醫,不管是否對癥,貿然使用民間偏方,不僅延誤病情甚至危及性命。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治療講究辨證施治,所謂的偏方,最好請中醫看看,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評估,準確把握它的用法用量,將危險系數降低。
盲區7:亂備家庭小藥箱
家庭自備小藥箱是很有必要的,但備什么藥就是一門學問了。家庭小藥箱應以家庭急救藥物和簡易器材為主,內服跟外用的藥物最好分開放置,避光、防潮、防熱保存。另外,要保留好藥品說明書,并經常清理、檢查藥物,以防止藥品過期或變質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