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鈣化是乳腺疾病中的一種,微鈣化作用是可能在迅速分解細胞的部位找到的鈣斑點.這些由迅速分解細胞留下的殘余物可以顯示為微鈣化作用.當它們成群大量出現時,即表示有小腫瘤的可能.多數的乳腺鈣化是良性的.而“微鈣化作用”則可用于惡性的鈣化作用,它們通常表現為小型,成群,數量更多以及具有各種形狀(桿狀,分支型,淚珠狀)。與良性病癥有關的鈣化作用通常比較大,數量比較少,廣泛分散且形狀多為圓形。介于這兩種之間的是難以斷定的鈣化作用,它們通常標示為“不確定”。
大鈣化作用和微鈣化作用.大鈣化作用通常是乳房內部的退行性改變,形成原因多是由于曾經有損傷,發炎,或乳房動脈的老化,并且通常與癌癥無關.這些病例一般不需要進行活組織切片檢查。
鈣化數目:
良性鈣化一般數目少,顆粒粗大。惡性病變表現為數目多,甚至無法計數,如泥沙樣鈣化、成簇的針尖樣鈣化。但有時也可表現為數量較少,數顆或數十顆,數目少的惡性鈣化常見于分叉狀、小桿狀。1972年Woife提出15~20個/cm2個鈣化點,即可判斷為惡性鈣化。
鈣化的形態:
鈣化形態對辨別病變的良惡性有較大的意義,在觀察中發現:粗大顆粒狀、蛋殼狀、不規則團塊狀及軌道狀鈣化多發生于良性病變。(2)針尖狀、小桿狀、分叉狀及泥沙樣鈣化多發生于惡性病變,鈣化的形式多樣、大小差異很大時,惡性的可能性越大,單純出現一種形態的鈣化時,成簇的針尖狀、分叉狀鈣化,對診斷惡性病變的意義較大。而單純出現泥沙樣鈣化,對病變的良惡性判別則比較困難。泥沙樣鈣化為不確定性鈣化,良惡性有重疊,但如果泥沙樣鈣化伴有其他鈣化形式,提示惡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