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應霽在《半飽》一書的自敘中說:半飽該是一種新時代的良好品德。他甘愿矯枉過正,認為“七分飽也嫌太飽,一半就差不多了。” 日本人一直吃得少而精,科學家認為這是他們之所以成為全球長壽大國的物質基礎。而講究養生智慧的中國古人也早就說過:“若要身常康, 腹中三分饑。”如今,讓自己保持點饑餓感,已是一種健康必須。
1 午餐七分飽,下午不犯困
華盛頓大學科學家發現,適度饑餓可以幫助人戰勝疲勞,保持大腦清醒。因為人在饑餓時,大腦會忽略對睡眠的需求;而在肚子很飽時,睡意則更容易襲來。這是由于進食后,血液會涌入消化系統,從而降低了大腦的工作效率,讓人容易疲憊、想要休息。古代圣賢魯格曼亦曾有言:“饑餓會使人心如明鏡,才思敏捷,富于遠見。飽食會使人的思維麻木,智力減退,懶于功修。”可見輕度饑餓對于思維、判斷等能力是有一定益處的。對于職業人士來說,中午飯吃7 分飽最好。這樣一來,下午三點的犯困和疲憊感就會消失,你的工作效率也自然不會受到影響。
2 適度餓感,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
如今,糖尿病患者的數目越來越多,人們已經認識到控制飲食對于預防糖尿病的重要性。專家發現,保持適當的饑餓感可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從而有助于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水平。讓血糖不至于忽然大幅度地升高,引起瞬間高血糖癥狀。也有科學家認為,對于糖尿病病人來說,過于饑餓可能導致低血糖癥,因此主張糖尿病人應當加餐或少食多餐。美國專家說:“在饑餓狀態下,體內脂肪可以分解,以供能量;而在進食或胰島素抵抗狀態下,體內游離脂肪酸可以以甘油三酯形式沉淀,形成脂肪肝,所以,對于已經產生胰島素抵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來說,較多地處于適當的饑餓狀態中是有利的。這個發現對以往提倡加餐或多餐的糖尿病飲食觀點是一種很大的挑戰。
3 吃得少而精,可以活得更長
有些很有趣的醫學實驗:只給老母雞飲水和喂食抗饑餓感的植物,經過兩個月的飼養,老母雞羽毛脫落處重長新毛,81% 的老母雞重新生蛋。對大鼠進行限制飲食,結果限食大鼠的壽命比不限食大鼠延長了一倍,而且吃得最多的大鼠壽命最短。
同樣在人類中也有類似的現象。世界最長壽且老年時健康狀況最好的就是我們的鄰居——日本,一般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都在80 歲以上,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飲食。到日本旅游或念過書的朋友都知道傳統日本飲食有個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特色,就是“量少質精”,吃得清淡、吃得少。
4 適度餓感,有助于強化免疫功能
所謂免疫力,就是指的白細胞以及身體內多種免疫細胞的吞噬力和殺菌力。人體的免疫力分為兩種:一種是非特異性免疫力,就是吞噬細胞;另外一種叫做特異性免疫力,就是血液里的特殊蛋白質——抗體。抗體是一個人得了一次傳染病之后獲得的免疫力,但傳染病有幾千種,而且仍在不斷產生新的傳染病,一個人不可能注射幾千種疫苗,而且有些抗體是不能永恒存在的。因此,人體的免疫力主要是依靠非特異性免疫力即吞噬細胞。
非特異性免疫力的強弱,取決于吞噬細胞的數量多少以及活性的高低。其中,數量的多少,取決于人的營養狀況;而活性的高低,則取決于人的饑餓感。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營養不良的人更容易得病,因為他身體內的吞噬細胞數量少,免疫能力自然低下;而有些山珍海味吃得膩口的人也容易得病,因為他們的吞噬細胞數量雖然多,但都偷懶不工作 ——長期沒有饑餓感,餓了就有的吃,這樣吞噬細胞也被養肥了,養懶了,不去勞作了,因此免疫能力同樣低。由此看來,當人飽食終日時,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便會降低,反之,饑餓感則會激活吞噬細胞的戰斗力,因此免疫力也得到了提高。
5 餓著點,不發胖
還用說嗎?少吃、多運動一直是成功減肥的不二法門。我們每天攝入的能量一方面用于新陳代謝以及各種活動消耗,多余的能量則會在人體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而饑餓時則會分解脂肪。所以對于超重的人們而言,每天少吃點自然是最有效的減肥方法。千萬不要試圖尋找什么捷徑,那樣只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
TIPS:會朋友,喝茶比吃飯更好
朋友聚餐通常會點很多菜。飯桌上的彼此推讓或你爭我搶導致的是同樣的結果——大家都吃下了多于自己需要的食物量。因此建議會朋友可以改成喝咖啡或下午茶。飯桌上說事影響享受食物本身的味道,且容易吃多。
特別提醒
當然,本文中提倡的是少吃,保持適度的饑餓感,而不是過度節食。所謂過猶不及,過度節食的直接結果首先是營養不良,如此一來仍舊不能獲得功德圓滿的健康。我們提倡的是少吃、健康吃,偶而讓自己有點饑餓感,會讓我們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