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都有煲湯喝的習慣,飯前飲湯健康又苗條,既能使控制自己的食量又能養胃,調節腸道功能,飲湯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但怎樣才能煲出好喝又健康的湯呢?這里面有很大的學問,今天就為大家講解一下這其中的奧妙,讓煲湯不再神秘。>>>煲湯大滾大沸易失營養 搭料禁忌需注意
飲湯的好處
飯前喝湯,將口腔、食道潤滑一下,可以防止干硬食品刺激消化道黏膜,有利于食物稀釋和攪拌,促進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是,飯前喝湯可使胃內食物充分貼近胃壁,增強飽腹感,從而抑制攝食中樞,降低人的食欲。
煲湯小竅門
一、煲魚湯不腥
煲魚湯不能用出水的方法,而要先用油把魚兩面煎一下,魚皮定結,就不易碎爛了,而且還不會有腥味。煲湯用淡水魚,一定要開鍋燉。在燉魚之前,先把魚用蔥姜爆鍋的油兩面煎一下,然后下熱水,開著鍋燉,這樣魚肉里的腥味就會跑出來,而不是被悶在湯里。
二、煲出奶白的湯
湯之所以白,是油與水充分混合才能出奶汁的效果。所以,想要湯白的話,就要有一些油脂豐富的東西,并且開個大火讓高溫把油脂溶解在湯里。做肉湯時要先用大火煮開,然后用小火煮透,再改大火。做魚湯時要先用油煎透,然后加入沸水,用大火。
三、煲湯不油膩
有些油脂過多的原料燒出的湯特別油膩,遇到這種情況,可將少量紫菜置于火上烤一下,然后撒入湯內,可去除油膩。也可以把湯煲好后熄火,待冷卻后,油浮在湯面,或凝固在湯面,用勺羹除去,再把湯煲滾。
四、把握煲湯的時間和火候
事實上,煲湯很容易,只要原料調配合理,三煲四燉(廚師俗語:煲一般需要兩至三小時,燉需要四小時),慢慢在火上煲著即可。火不要過大,火候以湯沸騰程度為準,開鍋后,小火慢燉,火候掌握在湯可以開著即可。
通常魚湯的最佳熬制時間在1小時左右,因為湯中的營養物質主要來自氨基酸類,加熱時間過長,會產生新的物質,營養成分反倒被破壞了。 超過這時間,湯里就會出現很高的嘌呤。湯中的嘌呤物質會造成尿酸在血液中沉積,喝嘌呤過高的湯,輕則使人發胖,嚴重的還可能引發糖尿病、痛風及心腦血管疾病。
蔬菜水果湯,一般以滾煮汆煮的調理方法,煮沸即可,避免由于長期加熱,營養素遭到破壞,主要是減少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破壞,而且水面要沒過蔬菜,以保持和空氣隔離,從而減少營養損失。如果是廣東的老火靚湯,一般要煲2個小時以上,而要是燉湯,則需要4個小時以上,先旺火燒煮二三十分鐘,再轉成文火慢熬,這樣煲出的湯,火候十足,原汁原味,味道一流。
至于火候,60℃~80℃的溫度會破壞部分維生素,而煲湯時食物溫度應該長時間維持在85℃~100℃。因此,煨湯火候的要訣是“大火燒沸,小火慢煨”。火候以湯面沸騰程度為準,切忌大火急煮,讓湯汁大滾大沸,以免湯中的蛋白質分子劇烈運動而使湯汁渾濁。其他一些以滾煮方式調理的湯羹,依食材的易熟程度以大火滾沸,再以中火或小火煮熟。只有這樣,才能使食物中的鮮香物質盡可能地溶解出來,使湯既清澈濃醇,又最大程度地鎖住了原有的營養成份。
煲湯禁忌
一、加水少
水是煲湯的關鍵,它既是傳熱的介質,更是食物的溶劑。人們在煲湯時容易犯的第一個錯誤是加水不夠,導致中途加水,影響湯的風味。一般情況下,煲湯時的加水量應至少為食材重量的3倍。如果中途確實需要加水,應以熱水為好,不要加冷水,這樣做對湯的風味影響最小。
二、煲太久
有些人總怕湯熬的時間太短不進味兒。其實,如果是煲肉湯,時間以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為最佳,這樣既能保證口感,也能保證營養。時間過長會增加湯中嘌呤的含量,進而增加痛風的風險,同時食物中的營養也會慢慢流失。如果是燉骨頭湯或豬蹄湯,時間可適當延長,但也不要超過3個小時。
三、亂加“料”
不少人希望通過喝湯進補,因而在煲湯時會加入一些中藥材。但不同的中藥材特點各不相同,煲湯前,必須通曉中藥的寒、熱、溫、涼等各性。比如,西洋參性微涼,人參、當歸、黨參性溫,枸杞性平。另外,要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選擇中藥材。比如,身體寒氣過盛的人,應選擇當歸、黨參等性溫的中藥材,但體質熱的人吃后可能會上火。因此,在煲湯時如果想要加中藥材,最好根據自己的體質來。
四、早加鹽
鹽是煲湯時最主要的調料之一。有些人認為早點加鹽可以讓鹽完全“融入”食材和湯中,提高湯的口感,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因為鹽放太早會使肉中的蛋白質凝固,不易溶解,也會使湯色發暗,濃度不夠。鹽放得晚并不會影響湯的味道,反而還能使肉質保持鮮嫩。所以最好在快出鍋時再加鹽。
五、湯大沸
煲湯時,開始時應該先用大火將湯煮開,然后轉為文火煲湯。因為大火會使肉中的水分流失過快,導致其口感變差。控制火候以湯微微沸騰為好。
六、調料雜
“多放調料提味兒”也是煲湯中的一大誤區。調料太多太雜可能會串味兒,影響了湯原有的鮮味,也會影響肉本來的口感。一般來說,一種肉配合2~4種調料就比較完美,比如煲雞湯時只需放入姜片、月桂葉和花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