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秋冬,煮湯進補成了很多人的選擇。特別是廣東人,不管一年四季都喜歡煮湯,特色的老火湯更是全國聞名。然而,煮湯雖好,但如果不多加注意,很可能進補不成反傷身。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日常煮湯常見的4大誤區:
誤區1:老火湯煮得越久越營養
在很多人眼中,老火湯就得夠火候,認為要煮得久營養才會好。然而,經過長時間的煲煮,許多營養素還遭到破壞,煲的時間越長,蛋白質變性越厲害,維生素被破壞得越多。
一般來說,即便煮老火湯也不要超過2個小時。
誤區2:骨頭湯補鈣
骨頭里面的磷酸鈣十分頑固,很難溶解到湯里。即使是很濃的骨頭湯,平均100毫升湯里也只有2-20毫克的鈣質,如果想達到補鈣的效果,把骨頭湯當水喝都不行。
如果想補鈣還是喝牛奶比較實際。
誤區3:只喝湯不吃肉
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卻不能完全溶解于湯里,大部分的蛋白質還是留在“肉渣”中,湯的口感雖然比煮過的肉要好,但更多的營養成分還是殘留在肉渣里面。
建議適當吃點湯底的肉,或者將其二次烹調食用。
誤區4:濃湯人人都適合
豬骨、雞肉、鴨肉等肉類食品經水煮后,能釋放出肌肽、嘌呤堿和氨基酸等物質,這些總稱為“含氮浸出物”。很顯然,越美味的湯,含氮浸出物越多,包括“嘌呤”等就越多,而長期攝入過多的“嘌呤”可導致高尿酸血癥,后者是引起痛風病的罪魁禍首。